-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09:09:3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在校园里遇见了久别的好友,她和我一样,一人在家,就吃方便面;在校如果食堂吃饭人多太挤,就买黄桥烧饼代饭。我搭着她的肩膀,她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聊。
“你爱吃咸的,还是甜的?”两人爱好各异,她爱甜,我爱咸。
“甜烧饼是长的吧?”她问。这倒没注意,“看看就知道了”,包中准备当晚饭的咸烧饼是圆形的,那甜的是长方形的。
走过畅春桥,各自分手回家,另外一个问题开始在我脑中萦绕。
如果让我们以长方形、圆形,对应于咸和甜,会作怎样的选择?我会用圆形来表达“甜”的意义。
为什么?感觉。
为何会产生这种感觉?通感。
这通感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是甜(味觉)的意义理解,转化为图形语言。
意义与图形的转化关系,可以联想到的是绘画与文字的关系。书画同源,同样源于对世界的领会与表达,不同仅仅在于工具:一个用文字,一个用绘画。百姓日用而不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有“理”在其中。
更重要的问题是,意义与图形是如何实现转化的?
冯·诺伊曼《计算机与人脑》一书,从逻辑与统计学的角度讨论了神经刺激——反应和记忆等问题。神经系统一分为二:数字部分、模拟部分,两者能相互转变。人脑语言也可分为两部分:不含算术形式体系;含算术形式体系。
如果把我们对世界存在的描述,区分为以上两种形式,那么,“意义”可以类似于模拟部分,属于不含算术形式体系;数字部分的“图形”,就是含算术形式体系了。这两种体系的切换点,也就是意义与图形相互转化之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产生宇宙浩大、人生短暂的哀惋;一幅国画,山势险峻、飞瀑高悬,画家以此展现了山河之美;其实,甜咸烧饼的形状、味道,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世界的领会与表达。
来源:网络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