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8-24 17:06:03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绪论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学习美学的重要意义。美学的学习方法。美学原理课教学内容安排。
复习思考题:
美学的对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那些主要内容?
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那些作用?
应该怎样学习美学?
艺术美
本章主要讨论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集中表现。艺术美的根源、本质和特征。艺术美和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同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来源与生活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典型化的特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赋予艺术品以美的性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问题: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论的优缺点。▲
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同统一,但艺术美做为审美对象为什么有是客观的?
怎么理解恩格思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意境与传神
意境与传神是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领域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美范畴,直到今天,这两个范畴仍然是指导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的美学理论。
第一节 意境
意境的特征。意境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形成意境魅力的原因。
第二节 传神
传神的特征。 形似与神似。传神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传神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2.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第四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本章进一不研究各艺术门类的艺术美特点和审美规律,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提供美学基础依据。
第一节 艺术分类的原则
艺术分类的重要意义。美学史上几种常见的艺术分类原则。艺术分类的依据和艺术种类。
第二节 各类艺术分类的审美特征
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各门类表现艺术的特点。再现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各门类再现艺术的特点。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及不同文学种类的特点。艺术分类的相对性及各艺术门类的相互联系.
复习思考题:
1. 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
2.怎样理解艺术各个部门的美的特征?
第五章 自然美
本章主要论述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说明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中人和自然的客观联系以及自然特征在自然美形成中的意义。
第一节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指自然事物和现象的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实践中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第二节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自然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扩大。自然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三节 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及其产生的原因。自然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
第四节 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不同地理条件所形成的自然美特点。自然特征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在对自然美欣赏中,自然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价值。自然美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
复习思考题
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2.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第六章 社会美
本章主要研究社会美的本质特征。社会美的历史发展。社会美的各种表现形态,其中以人 的美为中心。
第一节 社会美的特征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直接体现人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社会美同“真”、“善”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美有着广阔的领域
第二节 人的美
人的美同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理想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人的美重在内在品质和性格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外在美的作用。
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劳动产品美的本质特征,劳动产品美的特点。劳动产品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的范围和特点。搞好环境美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美侧重于内容?▲
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着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形式美
本章主要研究形式美的本质、特征、形式美的主要法则。说明形式美在实践中的产生和运用。
第一节 形式美的本质和特征
形式美是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等)及其相互关系有规律的组合,形式美同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整齐一律2.对称均衡3.调和对比4.比例5.节奏韵律6.多样统一
第三节 形式美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灵活运用。无法之法是为至法。形式美法则在艺术美创造中的运用。形式美法则在现实美创造中的运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2.形式美有那些主要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第八章 美的本质
本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从美与人的自由创造,美与真善的关系,美与丑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美的共同本质。本章是对以前所讲的美的产生、发展、美的各种形态的总结。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系。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美是人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生动的显现。自由创造怎样在实践中转化为美。“美的规律”和“两种尺度”。
第二节 美和真善
在实践创造基础上真善美的统一。美和真的联系和区别。真和善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节 美和丑的关系
丑的本质。丑的特征。丑和恶的联系和区别。美和丑的关系。
第四节 美的主要特征
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形式对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
1.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2.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3.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化?
第九章 美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说明美产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审美领域在不断扩大以及在不同社会形态里审美创造的特点。
第一节 美的产生
对美产生过程的探索: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从石器造型的演变看美的产生;从彩陶的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对美的产生的理论分析: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在美的产生中观念形态所起的中间环节作用;4.从美的产生中看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第二节 美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中美的发展特点。
私有制出现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及其表现形式。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发展的历史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美的创造的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发展的特点。
复习思考题:
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2.从使用到审美过渡的中间环节是什么?
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4.在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本章主要研究优美与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的本质、特征、产生根源和欣赏效果。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优美的本质、特点和美感效果。崇高的本质、特点和美感效果。优美与崇高特点的比较。
第二节 美学史上对崇高的探索
中国古代“大”的范畴特点。西方美学史上崇高理论的发展简况。柏克的崇高论。康德的崇高论。黑格尔的崇高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崇高论。
第三节 崇高的表现
崇高产生的根源和特点。崇高的表现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
复习思考题:
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你对优美与崇高有什么看法?▲
2.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康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3.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的崇高?
第十一章 悲剧
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体现了美丑在特定条件下的斗争。本章主要讨论悲剧产生的根源、本质、特征种类和作用等问题。
第一节 悲剧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的认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产生的根源和本质的理论。鲁迅对悲剧本质的认识。恩格斯和鲁迅悲剧本质的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悲剧的几种类型
划分悲剧类型的理论依据。悲剧的几种类型: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2.在私有制条件下的普通人民的不幸和苦难;3.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西方美学史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划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
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悲剧的原因。社会主义时期悲剧的特点。
艺术中的悲剧与现实生活中悲剧的关系。悲剧的社会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本质是什么?▲
2.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悲剧有何异同?
3.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第十二章 喜剧
喜剧体现了美丑在特定条件下的矛盾冲突,体现了美对丑的绝对压倒和嘲笑。本章主要研究喜剧的根源、本质、特征、种类和作用等问题。
第一节 喜剧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对喜剧本质的几种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喜剧产生的根源和本质的理论。鲁迅对喜剧本质的认识。我们对喜剧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 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庄”与“谐”的辨证关系。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段。
第三节 喜剧形式的多样性
喜剧形式划分的理论依据。讽刺的特点。幽默的特点。讽刺与幽默特点比较。
喜剧的社会作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喜剧?▲ “寓庄于谐”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喜剧出现”?
2.“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的本质?▲
3.暴露性喜剧与歌颂性喜剧有何异同?试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4.喜剧中讽刺与幽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 美感的根源、本质与特征
本章主要从哲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从宏观上研究美感的根源、本质和特征问题。
第一节 美的根源和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美感理论的经验教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美感研究的重大意义。人类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的高度完善化、社会化。在实践过程中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完善化。美感的最终根源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决定现实美感的活动的条件。美感的本质。
第二节 美感的特征
什么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特征表现为:直觉与理性的同意统一;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和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复习思考题:
1.在美感根源问题上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那些缺陷?
2.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分析美感产生的根源?
3. 美感的本质是什么?它有那些特征?▲
★第十四章 审美心理因素
本章主要从静态研究审美心理各因素的性质、特点、作用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感觉的定义。五官感觉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感觉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知觉的定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知觉与主体各种社会条件的关系。
审美知觉的特点(一)整体性(二)选择性(三)情感性。
第二节 表象
表象的定义。表象与知觉、感觉的联系与区别。表象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表象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第三节 联想
联想的定义。联想的分类: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简单联想又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关系联想或意义联想属于复杂联想。联想在美感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第四节 想象
想象的定义。想象同感知、表象、联觉联想情感、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关系。想象在美感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想象的两种基本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审美想象同科学研究中想象的区别。
第五节 情感
情感的定义。审美情感同生理快感的关系。审美情感与科学活动和道德活动中情感的区别。审美情感与干、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关系。情感在美感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作用。对情感根源的不同看法。
第六节 理解
理解的定义。审美理解的特点。审美理解与知觉、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的关系。理解在美感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审美理解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
1.试说明感觉与感知的特点、相互联系及它们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2.试说明表象的特点和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3.联想有那些类型?它们在美感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4.试说明想象的性质、类型及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5.试说明情感的特点及情感与其他审美心理因素的关系。
6.试说明理解的特点、同其他审美心理因素的关系及审美理解的内容。
第十五章 审美心理过程
本章从动态研究审美心理的一般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每一阶段的特点。
第一节 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一词的两种含义。审美经验获得的途径。审美经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在美感心理活动中的两种职能——“同化”和“顺应”。
第二节 审美心理过程的准备阶段
审美需要的特点。审美心境和审美注意的特点。审美期待的特点。
第三节 审美心理过程的初期阶段
审美感知的完形建构。情感、感知、表象和联觉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 审美心理过程的展开和深化阶段
情感和理解推动联想、想象的展开。联想、想象的形象同感知形象在量上和质上的不同。在展开联想、想象过程中情感与理解的深化和升华。
第五节 审美心理过程的效应阶段
审美情感的陶冶。审美认识的飞跃。审美意志的升华。新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
复习思考题:
1.试说明审美经验的特点和作用。
2.试分析审美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并说明该过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十六章 美感的差异性、共同性及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
本章着重从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绝对与相对等辨证关系出发,研究审美评价的个性差异和共同性的关系,从美的共同性和审美活动的共同性中寻找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
美感活动的差异性
造成审美评价个性差异的原因:先天因素的差异。时代的差异。阶级的差异。民族、地域的差异。年龄的差异。职业的差异。心境的差异。
第二节美感活动的共同性
同一时代和不同时代的美感共同性。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的美感共同性。同一阶级和不同阶级的美感共同性。
审美价值的客观标准
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的含义。审美评价一逻辑判断的区别。
审美评价客观标准的基本内容:1.对真实性的审美要求。艺术的真实性。审美评价的“真”与科学研究中的“真”的区别。审美评价真实性的特点。2.功利性的审美要求。审美功利性的特点。艺术功利性。3.对形象性的审美要求。审美形象的完整性、创造性和生动性。
审美评价客观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审美评价中美的客观性和经验普遍性的辨证关系。
复习思考题:
1.造成美感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美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2.美感的共同性有那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它包括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具有什么特点?
第十七章 美育
本章主要从提高审美主体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角度,研究美育的本质与特点、美育的任务与途径等问题。
第一节 美学史上对美育的探讨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特点:追求以人为中心,以美善的结合为基础的审美境界啊;重视艺术在陶冶情感上的作用。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西方美育思想史简况。席勒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美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对美育本质的认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美育的特点:于情感人。理在情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爱娱乐中接受教育。
第三节 美育的任务和意义
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美育的优越条件及对美育的要求。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 的具体任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的敏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节 美育的实施
家庭美育的作用和方法。学校美育的作用和方法。社会美育的作用和方法。美育的方式:艺术美教育;社会美教育和自然美教育。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美育的本质特征?▲
2.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3.如何实施美育?▲
第十八章 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主要是研究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的规律和特点。本章主要研究美的创造本质特征、美的创造在石油制条件下的特点、美的创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点。
美的创造的实质
美创造同一般创造活动的关系。美的创造本质。美的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特点。
第三节 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美的创造
故宫是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创造的典型产品。故宫既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皇帝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又是劳动者创造的精美产品。故宫建筑的特点。
在私有制条件下美的创造特点:奴隶创造了美,却归剥削者享有;奴隶在劳动过程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在劳动产品上留下旧制度的烙印。
第四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美的创造
人民大会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创造的典型代表。人民大会堂是进步的政治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人民大会堂美的特点。
社会主义条件下美的创造的特点:美的创造是对劳动群众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美的创造带有新时代的特点;美的创造体现了继承与革新的完美统一。
来源:网络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