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倾听巴蜀文明的声音

        作者:李佳霖2025-01-01 08:53: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展览展出的文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近日,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成渝双城城市考古成果展”在四川成都考古中心举办。展览分为“序言”“考古成果”“遗址保护”和“活化新生”四大部分,通过297件(套)展品和大量考古遗址图文资料,生动地展示了成渝两地十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4500年的文明史,呈现了成渝两地结合自身城市发展特点在基建考古、遗址保护与文物活化等方面的经验。


          呈现成渝丰硕考古成果

          在展览现场,通过成都及周边地区近些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示意图,以及重庆涪江流域旧石器采集点分布示意图,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数万年前古人是如何追随着水源繁衍生息的。

          距今约9万年的成都双流王家堰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与手斧,不仅展示了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人类活动,也为考古学者进一步探讨和建立成都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积累了新的材料;重庆江津四面山灰千岩岩画中栩栩如生的牛、羊、鱼、熊等动物形象,令人感叹旧石器时期先民的智慧。

          在新石器时代,成渝两地皆有丰硕的考古成果。成都平原发现的百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富了宝墩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重庆武隆大农场遗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玉溪坪文化时期,种类丰富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陶器与石器,闪烁着早期文明的光芒。

          成都竹瓦街遗址出土的铜矿,表明成都平原在西周早期极可能已有了完整的铜器铸造产业链;重庆张家院子遗址发现的东周时期典型巴文化遗存,使得嘉陵江流域的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得以进一步完善。

          秦汉时期的成渝考古,从城乡聚落、吏民墓葬、简牍文书、官府冶铸等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央王朝治理下巴蜀地区的发展与变迁,也体现出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的深度交融。隋唐两宋时期的考古则反映出两地文化、宗教与经济的繁荣:成都琉璃厂窑(垍窑)、邛窑、玉堂窑,重庆荣昌瓷窑里等窑业遗址,构建了唐宋时期巴蜀瓷业生产、外销、管理几近完整的产业链,是区域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从成都东华门遗址所揭示的明代蜀王府,到重庆巴南翰林坟墓地所代表的明代品官墓地,以及大量明代墓葬随葬品的系统研究,不仅展示了王侯将相的辉煌过往,也呈现了普通百姓对新家园、新生活的向往。一代代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断建造经营着自己的城市,用建筑装点它,用文化滋养它,用生活丰富它。


          展示两地城市基建考古成果

          本次展览也是对成渝两地城市基建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新时代以来,成渝两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并实施考古前置制度,在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通过展览序厅中的图文资料和图表展示,观众可以了解“先考古、后出让”这一重要政策是如何逐渐完善并落实到成渝城市基本建设中的。

          据介绍,成都主要围绕“完善顶层设计 突出宏观部署”“规范工作程序 确保工作质量”“推进质效提升 促进融合发展”“坚持课题引领 强化学术研究”“加强挖掘阐释 创新转化利用”五大理念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贯彻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围绕全市大、中、小型基本建设项目,有针对性地建立起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区域文物影响评价、“用地清单制”三大类基建考古政策机制,以“全面调查、重点勘探、分类评估”为主要技术路径,形成了“三项机制、三条标准、四张清单”的基建考古“重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家文物局日前组织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动中,“保护·展示·传承——四川成都东华门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考古前置的‘成都探索’——构建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先行示范区”和“服务发展大局 赓续巴渝文脉——重庆市中心城区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入选优秀案例。


          保护与活化考古遗址

          如何让这些在普通人眼中的砖石土坑再现光芒?

          在“新时代成渝双城城市考古成果展”中,精心呈现了两地的举措和努力。比如通过原址保护的方式,成都青白江区城厢天府文化古镇的夯土城墙和遗址得到了保护与展示;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开展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使其成为人们了解西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窗口;规模宏大的重庆荣昌清流郑顗家族墓群,也在经过信息提取、墓室结构加固和壁画保护之后得到妥善保存。

          在此基础之上,成渝两地将考古遗址公园与原态展示作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与周边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巧妙融合,为城市增添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地标,让遗址焕发新生。

          同时,成渝两地还通过开展科普教育、社教研学、文创开发等方式,持续搭建公众与遗址之间的桥梁,让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成果融入大众生活,让历史记忆在当下焕发光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