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学精神与守正创新,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作者:金琤2025-04-26 08:49:27 来源:美术报

          陆维钊 秋山夕照图 纸本 106×42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陆维钊先生的历史贡献:

          科学精神与守正创新

          陆维钊先生的历史贡献在于,其一是科学精神,其二是守正创新。这两点也是基于沙孟海先生在评述陆先生书法中讲到的,他说陆维钊先生的两大贡献,一是开创了高等书法教育,二是创立了蜾扁书。

          科学思维的建立是陆先生通人之学的核心,起步于南高师。那时,史学是陆先生的学术版图的中心,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国文。我们要特别关注陆先生在思想报告中讲到的新文化运动对他的影响,他有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他说“结果弃文学理,以为理实用,文空洞……但终于在毕业前,又回到了文……但重理的心情尚未改变,以为学文也要走切实的路,应该看重整理国故,整理国故是科学方法,是切切实实地对待学问,这样才不是空头文人”。所以,我们看到陆先生大学五年的学术结构,第一年是国学,其后三年从竺可桢先生学习气象地理,这赋予他“科学的头脑”,最后一年才随吴梅先生学文。这种文理兼备的科学训练,为他此后艺术实践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他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刊发于《史地学报》)就是以史学学养浇灌的成果。

          这种学术背景和科学训练,同样投射到陆先生的艺术中,而且是“艺术-科学”共进。如《中国书法》一书中,陆先生对书法的理解与学书的方法,以精简雅训、条分缕析的方式进行呈现,初步建立起了书法的学科框架。1962年开始开办书法篆刻专业,陆先生在课程设置、教师延聘工作中都显示出他对专业的科学理解,赋予薪火相传的使命。1979年的暑假,他为首届研究生手订的《教学纲要》六十条,也是他“以次叙列”的史学方法在书法教育中的具体投射。

          融贯文理,科学艺术结合,陆先生秉持的是“整理国故”的实证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推动传统艺术向现代学科转型,也成就了他的创新突破,使传统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理性的光辉。

          重视创新是陆先生一直以来的艺术主张。他生前曾经讲过,将来书法有可能坏在创新上,而他自身的书法艺术却一直走在创新的大道上。他批评的是不守正,太野、急于求成,所以他的创新是有前提的,最为突出的是蜾扁书体。这种对篆隶书的融合,从50年代的发端到70年代末期的成熟,花费了近三十年时间,沙孟海先生盛赞这是“一种全新的书体”。

          陆先生对创新的理解,体现在不同领域,如谈到黄宾虹先生的画,他就赞叹“长处在于能创造”,基于传统基础的深厚、较高的文化修养还有行万里路这样三个方面的特质。还有,陆先生在《题孙正和印稿》有诗句“薄古方能见厚今”,这可以作为他创新的宣言。指导韩天衡刻印,陆先生总是围绕着创新,他有几句非常经典的话,“而不要放小脚式的不尴不尬的创新”,“必须创新,不过创新难于仿古,不必期其速成,水到渠成。熟能生巧,此不必然也”。另外,跋韩天衡印迹当中有“惟有新而不野,斯能推陈出新”。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陆先生给陆抑非先生的花鸟画作序又讲到“意欲其新,不新则苟”,点明了工笔花鸟画的方向等。这些都传递了陆先生对创新的鲜明态度。

          我们也从陆先生的实践中找到了这种轨迹,比如在蜾扁书探求的开始,陆先生参照的范本居然是雅正的王澍《千字文》本,他是立足于王澍篆法的“三要”,假借王澍的“正宗”与“正步”,在不断地寻求突破与创新的进程中,时时对照的是“宗”与“正”的根本。所以,他在创新的道路上,是不离“古”地穷源竞流,寻求字形塑造的可能性。

          “创巨痛深”的悲情人生

          陆先生的一生是非常波折的。助教一职的失去,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前不久与章祖安先生谈及此事,他对我说,陆先生生前讲到此事时用了“创巨深痛”四个字,如此悲怆。他的表妹、妻子、长女相继离世,亲人离世的痛,使他度过了相当长一段苦难日子。晚年“书一纸,无他技”这样的感叹,更是其文人理想的一种失落表现。

          陆先生今天的崇高地位,在其生前其实是没有得到认可的。编纂年谱中我们查阅到他的档案资料显示,从194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副教授”开始,他当了四十年的副教授。而他临终的那一天,浙江美术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才通过讨论,拟提升他为教授。学校上报省委教育卫生部后,因为“已病故”,“不能再提升为教授”,申报材料予以退回。后经请示省委领导,才得以“追认”。这份档案材料静静地躺在了美院档案室内,它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的真实,也让我们对陆先生的悲情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慨。

          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星空中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星。他将诗书画印融贯一体,又以文理兼修、科学思维重构传统框架。从史学新锐到现代书法教育的奠基人,从书法业余活动到晚年蜾扁的开宗,他的艺术的求索之路始终交织着艺术灵性与理性思辨的光辉。科学精神、守正创新,是他给我们的宝贵的遗产。 (文章有删节)

          金琤(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