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程安营:十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用两个多小时研究宋画

        作者:郑广伟2024-07-17 10:23:02 来源:大河美术报

            程安营、张国轩、孔祥楠、薛韶泽、张晓振 《四时得节,万物生长之三》 3.33m×3.33m   岩彩、金银箔、敦煌土、苎麻 2023年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区进京作品


            程安营,河南商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其创作的漆画作品《我的全家福》和《山中花开——等鹊来》先后入选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并有多件作品入选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漆画作品展等展览。

            在7月10日公布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区作品复评结果中,程安营和张国轩等人合作的《四时得节,万物生长之三》被评为此次展览进京作品。这件作品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作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美展的青年画家,他有什么样的入展心得呢?接下来又有哪些具体的创作计划呢?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他。

            记者:程老师您好,恭喜您和张国轩等人合作的《四时得节,万物生长之三》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展区进京作品。请您介绍一下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吧。

            程安营:我经常在工作之余,拿着画板在校园里写生。2023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当我如往常一样在校园散步时,一阵凉风吹过。望着眼前的花草与树木,听着远处的蝉鸣与蛙声,我忽然想到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克劳德·莫奈等画家,周围的美景令我陶醉,不觉间竟泪流满面。于是,我便带领工作室的部分同学开始策划这件作品。2023年10月份,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布了最新的征稿细则,我们根据这个要求,最终创作出3.33m×3.33m的正方形版画作品。

            从2014年至今,我几乎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研究宋代经典绘画,我认为,自己在壁画创作实践上的收获,主要源于自己对传统经典的痴迷和深刻研究。

            在设计这件作品的小稿时,我们受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启发,在画面中央设计了三棵粗细不一的树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绘画创作。为更好地表现万物和谐共生的主题,我们借助宋画中仙鹤等元素打破时间的界限,通过画面底部的蓝色液体、睡莲等元素,使画面突破空间的界限,让本来具有确定性的自然物象富有趣味性与神秘感,为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创作期间,我们在细微处下功夫,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转化为画面中的具体景物,以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布局、用心刻画,用自己的真诚和热爱,精心雕琢和刻画,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最终创作出了这件作品。

            记者:2023年3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2中国壁画作品展览”上,您的壁画作品《四时得节 万物生长》入选。那件作品和第十四届投展的这件作品是一个系列吗?这一系列是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程安营:《四时得节 万物生长》是我为了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而作,后来,因为尺寸超标没能参投。从2018年创作这件作品至今,我已经围绕“四时得节, 万物生长”这个主题,创作出3件壁画作品。这个系列的壁画作品将是我今后创作的重心,在时间、精力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记者:河南是壁画重镇,蕴藏着丰富的壁画资源。您在进行壁画创作的过程中,从哪些壁画中汲取了怎样的营养,又进行了怎样的发展与创新?

            程安营: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学的美术学专业,在王圣松教授、钱流教授、张新权教授等老师的帮助下,我对美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张新权教授在课堂提出的“画家要用脑子绘画”的理念使我受益至今。起初,我主要学习的是油画,后来开始在漆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还广泛涉猎水彩、水粉和中国画等画种,这段经历为我的壁画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河南拥有非常丰富的壁画资源,我经常带领学生前往河南博物院参观《四神云气图》,走进洛阳古墓博物馆参观汉代、唐代、北魏等朝代的壁画佳作。同时,我们还多次去北京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山西的永乐宫壁画博物馆参观学习。在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唐代壁画作品中,我发现了几只类似于鸭子的图像,作品中的线条语言非常逼真,令我十分感动。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我发现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壁画作品并非对原有生活的完全复刻,而是在当时的政治、历史等条件下,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化表达,这使不同朝代的作品面貌迥异,带着时间的烙印,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

            我在创作壁画时,一方面主动吸收借鉴不同壁画的共性元素,将堆塑工艺等内容运用到创作中来,另一方面根据当代人的审美习惯进行创新,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更加“接地气”。 “植根于现实,传承经典,在传承中创新”的信念与创作导向,使我更加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也让自己进入了一个更加自如的状态。

            记者:您的漆画作品《我的全家福》《山中花开——等鹊来》和壁画作品《四时得节,万物生长之三》先后入选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连续三次入选全国美展,您有何感受?

            程安营:作为高校教师,在得知自己入选全国美展后,我非常感谢学校相关领导对我们的关心与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河南省美协的刘杰主席等人对我们青年画家的提携与栽培。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我们才有机会在当下的创作环境和美术氛围中,心无旁骛地创作壁画。

            客观来说,入选全国美展只能说明,我前一段时间的创作理念符合当下美术界的主流审美标准,就像学生的期末考试一样,只是对画家近五年艺术创作的集中考察。如果自己的作品入选了,这证明自己的创作是被肯定的,自己可以在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下,沿着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行。如果不幸落选,也不必妄自菲薄,可通过理性分析来总结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以期通过接下来的努力,在下一届全国美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画画的,画画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确幸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用艺术语言将它生动展现出来,这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常态或者说是工作习惯。另外,我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尝试,所以我的美术作品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相对明显的变化。我认为,倘若画家没有养成“用脑子绘画”的习惯,只能使自己的作品浮于表面,无法真正做到用心创作的话,很难有大的艺术突破。

            对于画家来说,个性是一件非常稀缺且宝贵的事,我们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而不是随波逐流去画那些千篇一律的内容,也不要为了参展或获奖而迷失了本心和初衷。画家在动笔创作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创作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要努力去画那些让自己感动的内容,用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记者:近年来,河南先后承办了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对此您有何感受?在您看来,这对传统壁画的传承与弘扬、对全国壁画事业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程安营:近年来,河南先后承办了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这无疑是对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壁画艺术传统的高度认可。壁画回到河南展出,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发展与河南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壁画回到河南展出,不仅是对河南壁画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河南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另一方面,河南拥有丰厚的壁画遗存,其壁画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全国美展壁画展在河南举办,可以促进全国各地壁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壁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作为河南当地的美术工作者和教育者,我深感荣幸和自豪。壁画在河南展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在上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举办期间,我专门带领学生前往河南省美术馆观摩学习。通过欣赏展厅内的作品,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地壁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还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并且对壁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接下来,我将继续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不断学习和探索壁画艺术的奥秘。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河南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作出更多贡献。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