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最大的建筑艺术门户网站
资讯
新闻
展讯
专题
评论
访谈
趣闻
服务
名家
企业
协会
建站
论坛
互动
欣赏
商业建筑
文化建筑
教育建筑
古建文化
园林建筑
别 墅
知识
史论
理论
视频
技法
鉴赏
保养
#
#
#
推荐新闻
[05月04日]
身价百亿设计师傅厚民最新著作,缦合·北京全球首个900...
[04月30日]
傅厚民900平,世界审美新高度
[04月30日]
Andre Fu 900|宁静之外我们还有什么体验
[04月26日]
微众银行微业贷联合品牌开直播,海螺水泥经销商专场掀小高潮
[04月25日]
电力行业数字化变革,如何落地?
[04月24日]
傅厚民 x 缦合·北京 全球900平 世界新高度
[04月23日]
鸿垣建筑 与冬奥同行
[04月23日]
非凡冬奥 四川美宏达建筑匠心筑梦
[04月22日]
GRP中意国际设计金指奖2022年度章程发布
[04月21日]
报奖︱中国设计星(2022-2023)·星竞选章程正式发布!
美术史论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中国建筑艺术网:首页
>
美术史论
>
艺术研究
美学民族化与本土性问题的叩问
作为一个独立的 理论 研究 学科,美学在 中国 已有了整整一个世纪的 发展 历程。百年时间不可谓短,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的美学研究从基本观念、概念范畴到体系构架却基本上依然都是从西方输入过来的,只是从作为印证观点的部分 艺术 实例和少量中国美学思想史研究中才让人依稀感觉到一点点民族化的征象和痕迹,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百年中国美学的历程更多地像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而“美学的民族化”却仍是一个需要努力才有希望实现的理想。这种状况 自然 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今,从这样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人们于不满足之外又多了几分焦虑,因为伴随着全球化 时代 的到来,学术的民族化包括美学研究的民族化似乎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应该说,如果我们继续因循着先前...
[详细+]
2009/09/07 14:53:0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评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文化主义”与“审美主义”
一 近 20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文艺实践的急骤变化,文艺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格局。如果说,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是反映论(审美反映论)与主体论的论争;上世纪 90 年代前期是社会学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分歧;那么到了 90 年代后期,则逐渐演变为“审美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在今天则更趋鲜明。 我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义”,是指近年来随着后 现代 主义思潮的涌入在我国出现的一股消解文艺的审美属性,把它混同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并企图以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来抵制审美文化的一种文艺观念。因为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引入我国之后,不但国内...
[详细+]
2009/09/07 14:51:4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三)( 作者:宗白华 )
作者:宗白华 来源:网络 “骨法用笔”,并不是同“墨”没有关系。在中国绘画中,笔和墨总是相互包含、相互为用的。所以不能离开“墨”来理解“骨法用笔”。对于这一点,吕风子有过很好的说明。他说: “赋彩画”和“水墨画”有时即用彩色水墨涂染成形,不用线作形廓,旧称“没骨画”。应该知道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又该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叫做骨。难道同样会使人有“生死刚正”之感的点和块,就不配叫做骨吗?画不用线构成,就须用色点或墨点、...
[详细+]
2009/09/07 14:43:0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者:何仁富)
作者:何仁富 来源:网络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 悲剧 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
[详细+]
2009/09/07 14:38:0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作者:杨曾宪 )
作者:杨曾宪 来源:网络 97年12期《学术月刊》刊载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几点思考》,对97年1期《文艺研究》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提出了商榷意见。无论陆先生对马克思译文的重新校译、诠释,还是朱先生对陆先生美学观点的置疑,放到当下的美学学术环境中都十分珍贵。这表明,我国美学界一批中老年美学家依然在坚守美学阵地。众所周知,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早在本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1]。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各种美学体系已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了[2]。在20年纪下半叶依然能...
[详细+]
2009/09/07 14:37:0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作者:周宪)
作者:周宪 来源:网络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
[详细+]
2009/09/07 14:35:46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二)(作者:宗白华 )
作者:宗白华 来源:网络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土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际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五、《易经》的美学(一)贲卦 《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宝...
[详细+]
2009/09/07 14:34:3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钟惦棐的困惑与当代电影美学的使命(作者:汪济生 袁建光)
作者:汪济生 袁建光 来源:网络 (—) 钟老生前最后几年,当代中国影坛上出现了探索片新潮,钟老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从我们手头的一些资料表明:钟老对探索片新潮既陷入了理性上的困惑,又保持了态度上的宽容。由于钟老的困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审视。 为什么说钟老对探索片陷入理性上的困惑呢? 让我们先来看贯穿钟老影评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早在1965年,钟老在《电影的锣鼓》中就指出:在有关电影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联系,丢掉这个,便丢掉了一切!”“绝不可把影片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影片的票房价值对立起来。&rdquo...
[详细+]
2009/09/07 14:33:43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作者:宗白华)
作者:宗白华 来源:网络 第一题 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
[详细+]
2009/09/07 14:33:0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作者:邓晓芒 )
作者:邓晓芒 来源:网络 (一)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文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诸种问题之一。其中仿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而其实乃是对追问的指示”(第69页)。在这里,我试图...
[详细+]
2009/09/07 14:32:2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上一页
1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艺术活动
>
北京当代艺博会
开始:
2025/05/22
结束:
2025/05/25
省市:
北京
场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
陈危冰田园诗意画展
开始:
2025/05/10
结束:
2025/05/27
省市:
山东
场馆:
龙湖美术馆
闫家成:平凡简史
开始:
2025/05/09
结束:
2025/06/22
省市:
上海
场馆:
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
新闻热点
+
more
“风景的力量——蔡志蔚风景油画展”在丽水开展
展览作品 4月30日下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丽水市...
笔端见乾坤——评阮江华的水墨小品
“丹青抒怀——中国当代名家小品邀请展”将在京开展
“修旧如旧”再议
油彩绘就的土地史诗
看,这群纸牌玩家
“两岸一家亲——福建省第三届连环画展”在泉州开幕
“以艺通心——中美艺术作品交流展”将开幕
最新专题
+
more
红心伟业
红心伟业:由华夏少奇(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主要宗旨:传承红色资源,发展诗词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职能:组织引导全国红色研学及中小学研学旅行,在革命根据地、纪念地、伟人故里等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旅游教育体验;创作红色影视作品;传播红色歌曲等。
张大千
张大千简介(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 张 大千 在现代艺坛上,张大千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国画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还能书会銮,我不知能出其右者谁?比起会画来,张大千...
合作联系
邮箱:
fuwu@meishujia.cn
Q Q:
529512899
电话: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中国文化促进会
菏泽市美术家协会
菏泽书法艺术研究会
曹州艺术网
邮箱:
fuwu@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JIANZHUJIA.NET
,All right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