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最大的建筑艺术门户网站
资讯
新闻
展讯
专题
评论
访谈
趣闻
服务
名家
企业
协会
建站
论坛
互动
欣赏
商业建筑
文化建筑
教育建筑
古建文化
园林建筑
别 墅
知识
史论
理论
视频
技法
鉴赏
保养
#
#
#
推荐新闻
[02月19日]
广东(东莞)又一个大型住宅项目举行竣工仪式步入分房阶段
[02月19日]
北京市保利建工嘉华天珺主体建筑全体检验合格
[02月18日]
RCC瑞达恒2025年建筑行业十大系列评选,结果公布
[02月16日]
河南信阳市再建成装配式建筑,为全市项目建设树立标杆
[02月15日]
浙江丽水再添关键一“地标”,青少年科普实践基地和科技馆...
[02月15日]
泓基质量,干出新精彩!为枣阳经济发展进程做出巨大贡献!
[02月14日]
超越艺术,承担责任——晨晓的色彩哲学
[02月10日]
UUA建筑师事务所获2024年美国IDA国际设计奖金,...
[01月16日]
昕特玛中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加速本地化与全球化协同创新
[01月12日]
读《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一书后有感
美术史论
全部
中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篆刻史
工艺美术史
摄影史
建筑史
绘画史
版画史
雕塑史
民间艺术史
艺术概论
中国建筑艺术网:首页
>
美术史论
>
中国美学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何仁富 内容提要:在尼采看来,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审美的人生首先将人生及其悲剧看作一种审美现象。在把人生当作审美现象的基础上笑对人生一切悲剧。同时,以酒神精神克服人生悲剧性的审美人生还是一种醉的人生,强调在酒神艺术的醉中,通过生命力量的提高而直接面对永恒轮回之人生痛苦,从而达到生命自身的美化和欢悦 关键词:审美 悲剧 酒神精神 尼采在本体论上强调世界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所构成的无意义的生成,由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所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著名尼采研究专家乌苏拉·施耐德在《尼采幸福哲学的基本特点》一书中写到:“尼采的哲学道路是由把世界理解为一种痛苦...
[详细+]
2010/01/22 15:22:48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图景与探究
王德胜 站在新世纪开头的地方,回望“中国美学”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一份感动,一份敬慕,同着一份沉重与等待,在我们的思绪中混合、冲突…… 我们感动于百年来中国美学不息的学术热情,敬慕那些在美学的“不回路”上执著跋涉的理论家们:从王国维、梁启超脚踏中西文化、胸怀民智启蒙理想,奋力开启中国美学现代学术进程之时起,百年骤忽间,中国美学外取诸欧洲近代以来的思想学说,努力追踪西方科学——无论是以“西学”为体,还是以“西学”为用,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经验中,“西方”以及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是中国美学家理想视野中的主要...
[详细+]
2010/01/22 15:22:3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于当代中国审美风尚的基本认识
贻凡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制度性改革,在造成整个中国文化领域广泛的结构性变异的同时,也在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部产生了相应的深刻变动,不断促成了广大民众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迅速变更,进而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分化与重组。这其中,便包括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从总的方面来看,当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产生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的改变。 一、当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现状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在它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潜在着一种相当明确的意识形态立场,即在放弃“政治──道德一体化”文化...
[详细+]
2010/01/22 15:21:5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禅宗美学前史
张节末 中国美学史上,从庄子美学出发,经过玄学美学,又到禅宗美学,完成了由“无”到“空”的两次突破。第一次突破由庄子一人所完成,第二次延续的时间要长一些,始于魏晋,绵延至唐宋。第二次突破分为两波,第一波玄学美学,第二波禅宗美学。两波之间呈现如下的特点:首先,两者构成一条连续的曲线,这曲线有先后两个波峰,即由庄到禅;其次,这一连续曲线的两个波峰当中输入了一股外来的文化动力,即印度佛教,在它的中国化轨迹中出现了禅宗美学,形成第二个波峰。 佛教(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如何为中国固有思想所接引并形成中国独有的禅宗,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禅宗的美学?人们较多重视前一方面,对后一方面则少下功夫。与玄学美学受到非同寻常...
[详细+]
2010/01/22 15:21:19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罗筠筠 我认为,要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特点,必须要弄清三方面的问题,即: 1、现代美学研究与古典美学研究(或现代美学学科与我们所讨论的古代美学)的本质不同; 2.中国现代美学各发展阶段学术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的关系。 3、西方美学在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一、中国现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本质不同 1、中国现代美学是美学第一次作为一门从哲学、文学及艺术理论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或者说一种自觉的理论在中国出现。在中国古代史上,尽管有丰富的美学思想,但美学始终没有成为一个有自己的研究对象、规律的独立学科,而是从属于哲学及文艺理论,即使是象王夫之、叶燮这样的具有了相当...
[详细+]
2010/01/22 15:20:25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致力于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后实践美学
张 弘 尽管后实践美学未必像有人夸大的已成为中国当代的流行话语,它向实践美学提出的挑战却无论如何是世纪之交美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这标志着我们的美学建设又获得了新的动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当然,以统一的流派或一致性的纲领来要求后实践美学是缺乏现实感的。所谓后实践美学,只不过代表着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对一度占据中国美学主导地位的实践美学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二者之间由此导致的分歧,和后实践美学内部在反思基础上产生的各种见解,都还需要学理层面的进一步探讨和检视。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任何方面的对后实践美学的质疑,如同对实践美学的批评,理应继续受到欢迎。然而,读罢彭富春同志《"后实践美学"质疑》一文(载《哲学动态》2000年第7期,以下简称"彭文"),却不由...
[详细+]
2010/01/22 15:19:4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关于中国美学范畴研究
蔡锺翔 陈良运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
[详细+]
2010/01/22 15:19:19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美学二论
美之于世界人生,如春风化雨,不着痕迹。但若具体论某事物之美学意义,个人觉得应该从该事物对于他事物的影响、作用,他事物对本事物的反应、反作用等来论。而哲学、文学作为描述、表达事物的一种方式,既为事物的载体,又可映射事物之美学意义。因此,这里小论诗歌、哲学之美学意义二种,姑且为二论。 一·《诗经》起兴手法之美学意义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其在文学及文学史上的价值前人之述备矣,勿须多论。这里我们想试图找到的,是《诗经》的创作手法之一起兴—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义。 所谓“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详细言之,“兴”即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来的心事或者思想感情,所...
[详细+]
2010/01/22 15:19:01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清代文论视界中的艺术理性
黄南珊 从理论本体建构的视角来看,理性与非理性及其两者关系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现代文艺理论建设现状来看,关于艺术理性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存在着盲点。清理和借鉴我国古典文论关于艺术理性话语建构的理论资源,对于当今我们对艺术理性的系统研究和克服文学创作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清代文论家对艺术理性的概念内涵作了明确的理论阐释。从审美领域的艺术理性概念来看,清代陶自悦在为元代郝经《陵川集》所作序说:“理性得之江汉赵复,法度得之遗山元好问。”陶自悦是从思想内容与形式规范两方面来概括郝经的作品,这里“理性”与“法度”(艺术形式规范)相对,在特定意义上指儒学经术理...
[详细+]
2010/01/22 15:17:40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陈望衡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就是在这样一种宇宙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尽管伦理与审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但又是和谐的、统一的。由于中国哲学基本上是伦理学,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受伦理学的影响,因此伦理与审美的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的。下面我们从“天人关系”、“善美关系”、“理情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统一。 一、天人关系论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伦理学与中国的美学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只是中国的伦理精神侧重...
[详细+]
2010/01/22 15:17:12
来源:
网络
编辑:
中国建筑艺术网
上一页
1
...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艺术活动
>
博伊斯在中国
开始:
2025/11/11
结束:
2026/08/31
省市:
上海
场馆:
昊美术馆(上海)
李黑地:火舌
开始:
2025/11/11
结束:
2025/12/31
省市:
上海
场馆:
池社
张钊瀛:终身映画
开始:
2025/11/09
结束:
2026/01/15
省市:
广东
场馆:
那特画廊(深圳)
新闻热点
+
more
尹沧海·大写意 | 传统筋骨中融入现代呼吸,展现多元境界与时代担当
当代中国画坛,尹沧海是一位绕不开的名字。他的艺术实践,如同一场持续的风暴,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大写意绘画的认...
丁乙 | 关于我作品的简述
叙事之外·语言逻辑的东方表达——王裕亮油画艺术述评
“执古御今——2025范扬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
“诗与行——古棕油画作品展”将在广州开幕
焦墨立骨,文心写意——王界山焦墨艺术的品牌建构与精神内核
刘光:读李一《开元室序跋集》,品他时故事,观今日人文景观
赵峰新作·《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最新专题
+
more
红心伟业
红心伟业:由华夏少奇(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主要宗旨:传承红色资源,发展诗词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职能:组织引导全国红色研学及中小学研学旅行,在革命根据地、纪念地、伟人故里等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和红色旅游教育体验;创作红色影视作品;传播红色歌曲等。
张大千
张大千简介(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又名季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画室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 张 大千 在现代艺坛上,张大千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国画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还能书会銮,我不知能出其右者谁?比起会画来,张大千...
合作联系
邮箱:
fuwu@meishujia.cn
Q Q:
529512899
电话: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国画家网
油画家网
版画家网
雕塑家网
建筑家网
工艺美术家
紫砂艺术网
书法家网
当代艺术网
画廊网
美术114
摄影网
民间艺术
美术高考
少儿艺术网
拍卖网
美术家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中国文化促进会
菏泽市美术家协会
菏泽书法艺术研究会
曹州艺术网
邮箱:
fuwu@meishujia.cn
中国建筑艺术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JIANZHUJIA.NET
,All right
技术支持:
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会员中心]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