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下书家能否“写到灵魂最深处”

        作者:刘树人2025-11-03 08:23:47 来源:美术报

          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十几年前,我曾就林散之的这首论书诗写过一篇感悟文章,认为这表达了他关于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灵魂”的书学思想,揭示了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本质特征。当时还想象,书法怎样才是写到灵魂最深处呢?应该是书法家在濡墨挥毫中出现下意识状态,既在写字,又非写字,笔锋指处,本性得到释放,情感得到宣泄,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快感与超脱,仿佛进入一个空阔无边的精神天地,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心灵自由。也许,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说的这种状态吧。

          其实我知道,以我当时的书法水准是很难体会林老诗意境界的。十几年过去了,自以为书法进步不小,但是每日挥毫,这个“灵魂最深处”好像还是写不到,进入不了自己想象的那种高级境界。于是又想,林散之是如何能够“写到灵魂最深处”的呢?

          第一,他“不随世俗任孤行”,不迎合世俗市场,不取媚大展评委,也没想过与“国际接轨”,试图让中国书法取得西方当代艺术界的认可。他对于书法的态度很干净很纯粹,保持艺术定力,不管时风潮流,心无俗念,如入禅境。他最终受到社会和国际的推崇,不是靠“饭圈”文化式的炒作吹捧,也没有远涉重洋到国外表演造势,而是日本的书法名家上门交流为之折服,写下了“草圣遗法在斯翁”。书法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汉字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书法的本质首先是表现汉字之美。上古时期的甲骨片、东晋时期的敦煌残纸,都留有古人为写好某个字而反复临写练习的遗迹;《兰亭序》里面20个“之”写得不尽相同,也透露出书圣王羲之对汉字的唯美追求。因此,学习书法并能有所成就,认清书法的这一本质,像林散之那样心无旁骛、深耕传统,保持定力、长期不懈,始终是正道。对书法的本质认识不深刻,被时风所裹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盲目追随大展大赛的热点,把评委的认可当做努力的目标,醉心于各种入展小技巧,注定不会真正成功。或能有小成绩,终难入高境界。

          第二,他“自喜年来笔墨真”,毕生临池不辍,始终在提升笔墨表现能力上下真功夫;强调读书,注重加强字外功,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生前绝笔“生天成佛”,可以理解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艺臻化境。而当下书坛情形恰恰相反。不少书家一旦成名便不思进取,既不勤修字内功,字外功更是浅薄,写个四字横幅,不停补笔,抄首唐诗宋词,时常出错。有的书家基于书法本体深入不了、内求不得,就只好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动心思、耍手段。有的把字写得让人无法辨认,以掩盖书艺上的江郎才尽,还说成是书法只需对审美负责,不必对识读负责;有的书家打着“创新”旗号为自己贴金,硬说“创新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借以唬普通人、蒙外国人。其实,美无新旧对错之分,只有高下雅俗之别。千年以前牡丹为世人所爱,现代人依然爱其雍容华艳;春秋时代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的泰山依然是旅游观光的胜地。书法同样如此。鼎铭北碑、晋唐名帖,都是一两千年前的旧物,今人奉为经典,唯见其美,不视为旧。所以,书法艺术的本质只是审美,而不是创新。当然,审美是有变化有发展的,即艺术审美有时代性。那正是要求书家字内字外功夫双修,把综合文化素养转化为创作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写出传统、个性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新鲜之作、精彩之作。

          第三,他“写到灵魂最深处”。林散之对于书法很虔诚、很纯粹,由发自内心的喜好、热爱,到孜孜不倦地寻求书法的艺术真谛,到通过濡墨挥毫深入内心、抒发情性、寄托精神,除此以外别无他求。像这样心思纯净的书法殉道者,当下书坛已很少见。都说书法作为艺术,是要表达书家情性的。问题就在于,你的性情、内心世界或曰灵魂是怎样的?书法表达情性首先要有精湛的笔墨功夫,这不是每个书家都能达到的境界。功力不逮,只是手脸皆墨地乱吼乱叫,并不是艺术的表情达意,与书法无半点关系。然后,则是看你的精神世界能否表达?是否值得表达?比如,一个对社会冷漠寡情,对人生充满怨念,或者思想空虚、精神颓废、一心躺平的人,他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书法表达出来?又如,一个只想利用书法谋取各种利益好处,甚至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他能把自己的阴暗心思表达出来吗?并且,假设他真的通过笔墨形式表达出来了,又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所以,“写到灵魂最深处”,书家首先要有灵魂,知道要“觅灵魂”,真正认清自己的灵魂。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书以载道,如唐人柳公权所说“心正笔正”。一方面,书家创作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所写文字内容都是要体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尽管现在有人认为写什么不重要。另一方面,书法欣赏则是先看写得怎么样,即看笔墨功夫,以及通过笔墨表达的艺术境界。但这时作品所写的文本内容,对于笔墨欣赏仍有支撑、辅助的作用,仍是观众品评作者是否写出自己情感、写到灵魂深处的一个抓手、一条通道。因为笔墨韵味是通过书写具体文字才能表现出来的。难以卒读的东西,观众靠猜测如何看出你表达的性情?这时候指责别人不懂艺术、没有眼光,只能是掩盖自己艺术创作上贫乏浮浅、艺术情性上杂乱空虚的借口罢了。

          曾读庄子濠梁观鱼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忽然想到,若有书家问我:子非我,安知我不能写到灵魂最深处?又有朋友微信:有人已经宣称自己超越于右任、林散之啦!我一时无语,那就言尽于此,不再赘述吧。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45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