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是中国美术的主流绘画形式,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的帛画中初现端倪,勃兴于唐、五代,北宋盛极一时,自元明以来在中国画坛逐渐衰微。但工笔画技法的深厚传统在壁画、工艺美术领域被继承了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笔画得以再次复兴,并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创作面貌。
如何让工笔画艺术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持续葆有蓬勃态势,既在主题内容方面呼应时代需求,又在结构形式方面探寻审美表达,行之有效地完成观念和语言的当代转换和创造?
近日,由国家大剧院、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大道同工——当代中国工笔画七人展”,聚合了当代中国工笔画领域学术探索、创作创新上有突出成绩的七位画家陈孟昕、贾广健、刘万鸣、卢禹舜、莫晓松、唐勇力、王颖生的代表性作品近百件,内容涵盖人物、花鸟和山水,集中反映了他们在工笔画创作领域的文化思考和探索实践。
步入展厅,陈孟昕的《一方水土》《暖月亮》《溪山晓行》等作品采用独特色调、富有张力的造型及繁密的场景所构建的密体样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和人文关怀,实现了浪漫现实主义的当代呈现;贾广健的《溪塘过雪》《碧水金荷》《秋籁无声》等作品是对荷花题材的钟情与深挖,重彩勾填和没骨兼备,标志性的荷花造型和大景花鸟传递出奕奕神采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刘万鸣的《花蔓宜阳春》《秋藤架下》《瓜熟蒂落》等作品透露着细腻的古意和工写兼具的韵致,意境空阔清冷、悠远淡逸,以古之韵传今之感悟,创造出“一花一世界”的境界;卢禹舜的系列山水画延续了他“静观八荒”“天地大美”“乾坤大义”的主题,在静谧博大、深沉神秘的山水架构中探寻彼岸理想和逍遥心境;莫晓松的《飞花漫天游》《碧晴云潮起》《素处以默》等作品凭借丰厚的色彩和肌理的张力形成颇具现代意味的图式,使花鸟景观处在云蒸霞蔚、亦真亦幻的天地苍茫之境;唐勇力的“古今行”“大唐盛世”“敦煌之梦”系列作品,将敦煌壁画元素与现代人物解构重组,思绪幽游古今,在沉郁厚重的格调中感叹民族命运与生命意义;王颖生的“踱步”系列作品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徜徉穿梭于涉猎中西的文化符号中,以超现实的画面结构传达出对文化的反思。
七位画家艺术风格鲜明,表达方式和语言拓展各异,却都有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使命担当,有着对中国工笔画之“大道”的执着追求,这也是展览主题“大道同工”的立意所在。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看来,所谓“大道”,既是艺术创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艺术作品承载的精神内核,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工笔之魂,始于“工”,却不止于“工”,意蕴悠长,合于“大道”,又别具性格。
徐悲鸿曾对兼长工笔与写意的齐白石有过这样的褒奖:“白石老人的画,精细处如丝,广大处如海。”这一评价不仅揭示了齐白石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映射了中国绘画的内涵与意境。尤其是工笔画的妙处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于精微处见广大,此次展览正是通过七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展现了他们对当代工笔画内涵和边界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并通过异“趣”同工的观察视界和个体话语,折射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抉择与生命律动。一幅幅精品力作呈现了革新的力量与远征的信念,可以说,此次展览兼具前瞻性与使命感的文化态度和学术立场的表达。
正如范迪安所说:“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创作,但是艺术家更需要用自己真诚的心灵和具有自信的慧眼去感受世界,由此才能真正形成精品力作。这七位画家在工笔画领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以精字当头,努力践行、追求文化创作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他们以工之心致敬传统,以工之力打造精品,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向往着一条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权的大道,而且在这条大道上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