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亦中亦西亦我 有血有肉有神——纪念李剑晨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

        作者:李蕾2025-05-07 07:45:29 来源:大河美术报

          李剑晨 《海港一角》 水彩画 39cm×54cm 1963年

            1900年2月,河南省内黄县贫困山村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幼时被寄养在石匠家中,多才多艺的石匠成为他的艺术启蒙人,北方大地民间艺术的滋养,为其艺术人生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他就是我国著名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剑晨先生,他在推动中国水彩画事业发展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开拓中国水彩画道路的先驱之一,被誉为“中国水彩画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他曾任国际水彩画协会理事、中国水彩画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毕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李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受教于齐提尔、林风眠、闻一多,师承陈半丁、王梦白、于非闇学习中画,并以优异成绩从二年级跳到四年级,与李苦禅、王雪涛同班并成为挚友。他是20世纪公派留学英、法的首批学生之一,与徐悲鸿、蒋碧薇、潘玉良等一起研习油画、水彩画和雕塑,也曾与毕加索探讨过东西方艺术。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带着珍贵的图书资料辗转东南亚,毅然回国,任重庆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1941年,他受聘于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任建筑系美术教授。

            李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20世纪50年代,他撰写了《水彩画技法》一书,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水分、色彩和时间的三要素,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画法,还整理出色彩调和变化的色谱,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该书成为有志于水彩创作的美术青年的必读之作。这本书影响深远,甚至销往东南亚、日本等地,再版近20次。他在书中总结出了一套中国水彩画理论,更由此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并推动了中国水彩画走向国际水彩画坛。他不断实践,探索水彩画与中国画的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别具一格、中西交融的中西画作品。其作品流传于海内外,被诸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1999年,李先生荣获“全球杰出人士暨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艺术大师奖”。手捧晶莹剔透的奖杯,他激动地写下“光明透彻”四个大字,说这是其一生的写照。2001年,全国八位老艺术家荣获首届中国美术最高奖——“金彩成就奖”,李先生就在其中。

            95岁时,李先生向故乡河南捐赠了70幅精品之作;百岁之际,向第二故乡江苏捐赠了120幅作品;2004年遵其遗愿,捐赠给南京市74幅作品。2023年10月,我们家属将李先生留给子女及孙辈的70余幅画作,悉数捐赠给了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李先生的毕生画作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2002年2月,李先生两袖清风地驾鹤西去,走完了他102年的“金彩人生”。人称其是“德高、艺高、寿高”的三高老人。

            融汇中外 贯通古今

            李先生青年时期学贯中西的经历为其中西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可贵的是,李先生是一位立足于华夏大地,具有浓厚爱国、爱乡豪情,极其勤奋、极其敬业,不为外界干扰,一心做学问的学者。

            李先生坚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宗旨。他创作的大量油画、水彩画和中国画,形式各异、画法有别,但都洋溢着共同的精神气质、鲜明的时代气息,具有浓厚的东方民族意蕴。

            20世纪50年代是李先生创作油画、水彩画的黄金时期。他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大幅历史油画《抢修上海虹桥机场》,场面恢宏、气势庞大,观之仿佛身临其境,震撼感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场景被他记录下来,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画面。不只如此,在他的笔下,原本灰蒙蒙的枯燥车间变得生气勃勃,江南的春天弥漫着温馨的绿意,波光粼粼的白浪在骄阳下细细翻卷,阳光下织渔网的姑娘和身旁的鸡群构成唯美的一幕,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宏伟动人……

            每年暑假,他几乎都要冒着酷暑带学生外出写生,一路上他画遍了祖国大好河山,记录下中国几十年建设的珍贵资料。由于在建筑系教学,李先生画的建筑物特别多。他非常讲究建筑的透视。著名建筑师童隽先生曾说:“李先生的建筑透视画得与我们用画法几何求出来的透视图几乎一样准确。”

            从李先生水彩画的构图中,看得出中国画构图章法的影响,有的地方留有飞白,用笔上也有中国画的皴法。他的水彩画总给人留下水色淋漓的印象,那是因为他娴熟自如地运用了水分、时间和色彩三要素。他特别爱晃动画板,让水色自然流动,让赭石、群青等颜料形成美丽的沉淀——那是用笔难以画出的自然美。在色彩上,他用得非常大胆。比如,他敢于运用他人不敢轻易尝试的紫色色调,并点上对比的暖黄色,使画面形成富丽的效果。李先生还一直在探讨水彩画的创新问题。由于水彩画水分与时间的限制,画幅一般较小,他经常研究如何把画画成大幅水彩画。另外,他还将水彩画颜料与马克笔、蜡笔、糨糊等材料结合运用,取得了轻若大雪纷飞、重若油彩堆叠等特殊的视觉效果。

            在进行西画创作的同时,李先生一辈子也没停止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中国画与西画一样题材宽泛多样。他画岳飞、李白、黄道婆、李清照、干将莫邪等历史人物,也描绘彝族采药女、山鬼、村姑、歌女,而且画得特别唯美,被唤作“李美人”。他画红枫苍松,虬劲伟岸;画各种花卉,鲜美滴翠、生机盎然。李先生还爱画孔雀、飞鹭、仙鹤、小熊猫,尤其爱画雄鹰、海鹰、白鹰、山鹰、飞鹰。他画的鹰眼光锐利,喙爪硬质锋利,英气逼人,难怪人们也称其为“鹰王”。他还画民国建筑和山水。李先生的书法也别致而讲究,年轻时曾一直临摹魏碑,形成了斩截爽利、刚毅有力而奔放的风韵。有位香港书法家曾赞赏李先生的书法不亚于绘画。像李先生这样既能出色地画人物、花卉、翎毛,又能画山水、建筑,在诗书上也有很深造诣的人,确实不多。

            由于具备深厚的西画功底,李先生的中国画在写实基础上,打破了中国画的固有模式,将西画的构图、透视、虚实、比例、光影及人体构造等自然地融入了中国画,特别是李先生注重将色彩与墨色相融合。他说人们都爱看彩色电视而不是黑白电视,“色彩就是力量”,所以他也一直在研究中国画的色彩创新问题。

            李先生的中国画常用墨色来衬托色彩,留白、浓淡墨色和色彩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最后用墨笔勾勒,笔法传统老到、功力深厚。他爱在皮宣上作画,兼工带写,每张画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多次用中国画、油画和水彩画创作屈原《楚辞九歌》中的“山鬼”。巨幅中国画《山鬼》中,美丽的女神骑在赤豹上呼啸奔跑在山间,黑发飘动,浓郁的树丛中花果丰盛,暗色背景中小豹子眼神灼灼闪亮。真是震撼人心!没有坚实的绘画基本功,临摹都难。

            1991年,李先生91岁时,受邀前往我国台湾地区举办个展。他的作品令人震惊,轰动一时。美术评论家刘延涛先生送给李剑晨先生一副对联“亦中亦西亦我,有血有肉有神”。我想这正是对李先生艺术作品的有力诠释。

            (作者系李剑晨女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