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丹青系桑梓——“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河南往事

        作者:彭彬 张雷2025-05-07 07:46:50 来源:大河美术报

          李剑晨 《开封西门》 中国画

            “‘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先生与河南的深厚情缘,藏在一批珍贵的国画作品里。”河南省美术馆原馆长化建国说,“要了解这段往事,原河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陈轲是关键的见证人。”

            时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周鸿俊曾这样描述:“李老对陈处长的话特别乐意听,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李老与中原大地如何结下不解之缘?陈轲与李老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叩响了陈轲老师的家门。夫妇二人把李剑晨相关的书籍和史料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记者一边翻阅,一边听他们娓娓道来……

            家乡办展

            91岁高龄的李剑晨来到现场

            陈轲与李剑晨先生的结缘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刚调任开封市文化局文化科的陈轲,听时任开封市文化局副局长黄训永说,被誉为“中国水彩画开山鼻祖”的大师李剑晨始终心系中原故土,一直想为河南文化事业尽份心力。

            市文化局安排陈轲和当时在开封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化建国等人前往江苏南京拜访李剑晨先生,邀请他回家乡办展览。他们交流了举办“六朝古都书画巡展”的想法,计划以河南为起点,随后再到北京、南京等地巡展。李老听罢顿时喜形于色:“这真是‘正瞌睡呢来个枕头’!我祖籍河南,就该从家乡办起。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李剑晨1918年在开封市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学,从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做美术教师。1937年,李剑晨从这里启程赴英国留学。没想到,黄训永的父亲黄祖瑜就在同一艘轮船上。1940年,李剑晨从欧洲留学回来后,接任潘天寿担任重庆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来就一直定居在南京。

            李老常说,家乡父老是在灾难频仍、苦不堪言的时代,用牙缝里省出来的钱,供他去国外留学的。所以他总是寻找机会回馈家乡。他留学回国后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便全部捐赠河南

            赈灾。

            1988年,在黄训永、陈轲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李剑晨的中西画联展在开封顺利举办。而展览作品的运输、现场的布置,化建国都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虽然他当时刚20岁出头,却已是开封群艺馆美术辅导部的专业干部。他带着被褥等包装用品,跟司机一起开着文化局唯一一台面包车,历尽艰难从南京运回了李老的几十幅作品,包括中国画和水彩画作品。

            “开封这次展览办得很成功,现场盛况空前,李老很满意。”陈轲说,由此,夫妻二人便开始了跟大师之间长达数十年的忘年之交。

            陈轲的爱人余恒曾任河南省侨联主席。1991年8月底,河南省侨务办公室、河南省文化厅、郑州亚细亚商城等单位联合举办“海内外知名画家作品邀请展”。展览邀请了美国的王己千、法国的赖奎芳、马来西亚的郑浩千和国内数十位大家名流的作品参展。娄师白、李世南、王威、丁中一、李自强、马国强、谢冰毅等人的作品均在其中。在陈轲夫妇的提议下,李剑晨先生携他的国画《俯瞰》参加展览。

            “我给李老一说,91岁高龄的他欣然应允,拄着手杖来到了展览现场,让我们特别感动。”余恒说,“他不仅是此次展览中最年长的画家,也是名气最大、分量最重的画家。现场嘉宾无不为他的不凡风度和过人才华所倾倒。”

            在她的努力下

            国画《山鬼》终于留在了河南

            虽然离开家乡多年,李剑晨始终感念故乡的养育之恩,主动提出要把自己多年来的一批心血之作赠予河南。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对此非常重视。于是,周鸿俊带领已是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的陈轲、河南省雕塑书画院(挂河南省美术馆牌)办公室主任的化建国等人,一同前往南京办理此事。

            经过充分的友好协商,李剑晨确定捐赠河南70幅作品,其中包括56幅国画、12幅水彩画、2幅油画。作品的创作年代跨经44个春秋。陈轲不仅是这次捐赠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李老国画名作《山鬼》留在河南的“功臣”。

            陈轲深知国画《山鬼》是李老十分难得的一幅六尺精品。李老先后五易其稿,整整画了三年。这幅画在国内外展览中屡屡引发轰动,观众络绎不绝,展区前总是大排长队。

            “到南京后,李老开出一个捐画目录。我一看里面没有国画《山鬼》,就赶紧给周厅长汇报。国内外许多人都在搜集李老的作品,如果不努力争取,《山鬼》就可能旁落异乡。”陈轲的语气有些激动。她从桌上的资料中翻出1991年李老在台湾办画展时的邀请函,邀请函的封面就是这幅国画《山鬼》。“但主动索画,周厅长怕老艺术家为难,就想再考虑个周全的办法。我实在是觉得事不宜迟,就单枪匹马跑到李老家去‘磨’”。

            后来,周鸿俊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半天以后,李老果然把《山鬼》添入捐画目录,给了河南。我一直在想:陈轲为什么在李老跟前说话这么灵呢?在一次吃饭的时候,老艺术家揭开了谜底。他颇为风趣地说:‘陈轲帮过我的大忙啊!所以,陈轲的要求,我一定照办不误。’”

            陈轲到底帮过李老什么大忙?

            1991年秋,陈轲知道李老要到我国台湾地区去办画展,便请在台湾的哥哥陈洪亮给予大力支持。没想到,李老在台湾因过于劳累心脏不适,陈洪亮及其当医生的儿子全力以赴,将李老送进医院检查治疗,并及时将李老送回住处,为李老的健康平安和画展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从此,李老对陈轲始终充满感激。

            “这算是给河南的第一批画吧!”李老说,“随后争取再给家乡多一些。”李老不仅把捐赠的作品全都列出来,编好序号,而且标出每幅作品的尺寸,逐幅拍出彩照,作为《捐画备忘录》的附件让陈轲他们带回。

            “李老还特意交代,他已经确定于1995年4月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展品里有一小部分是要给河南的。为了避免这部分作品丢失,他建议我们在画展闭幕前赶到南京。”在南京期间跟李老的接触,令周鸿俊、陈轲他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一位艺术大师炽热的赤子之心——那是对故土河南永不褪色的眷恋,是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大家风范。

            周鸿俊后来在《李剑晨画集——赠豫作品》一书中撰文写道,他“对这位老艺术家的突出印象有两点:一是质朴,质朴得像黄河水;二是纯洁,纯洁得像独山玉”。

            大师印象

            “我们俩都是1942年出生的,李老比我们大42岁。他在我们面前就是很随意、很亲切一个小老头儿。”提起李老,余恒、陈轲夫妻俩就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李老是个很家常的人,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他向来‘不端、不装’。所以招待他,我们都很轻松。他对别人更是不会提什么要求,也就是跟我们俩还会多说点。他来河南办展的时候,我就把他接到我们的住处(开封驻郑州办事处)吃河南菜。一盘馒头蘸酱,他都能吃出家乡的味道,吃得特别香。他回南京的时候我们问他:‘想带点啥回去?’他嘿嘿一笑:‘给弄点荆芥呗。’

            “李老在南京住的房子十分简朴,大概是两室一厅的寻常格局。他画画就在餐桌上,没有专门的画案。房间的卫生间狭小逼仄。很难想象这竟是一代艺术大师的栖身之所。然而老人家对这些毫不在意,总是乐呵呵地说:‘能住就好。’

            “后来厅里有事要跟李老联系,多半是我去。有时他已嘱咐保姆谢客,一听是我来了,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中午就在这儿吃,咱们吃饺子。’

            “多年的交往,我们早已像家人一样。每到岁末年初,总能收到他亲笔题写的贺年卡,那熟悉的字迹总让我们倍感温暖。他虽然是大家,但他给我们的贺卡上竟然写着‘剑晨敬贺’。你说这个‘敬’字,我们能承受得了吗?”

            ……

            岁月流转,丹青不老。李剑晨先生用画笔晕染时光,他对河南的深情也始终如浓烈。那些捐赠的画作,不仅是艺术的馈赠,更是一位游子对故土最温柔的告白。而陈轲夫妇与李老的忘年之交,亦如他画中的水色,清澈而恒久。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那些温暖的往事,那些真挚的情谊,早已和画作一起,成为河南文化记忆里最动人的一笔。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