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郭东健|自在松沉的碑版味

        作者:岸子2025-05-09 07:25:41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郭东健《喜魚之一》26x16cm

          画家郭东健先生,长期坚持于研究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个性鲜明,辨识度高,名响全国画坛。而他笔下的惠安女作品又总能以新颖的样式和独特面貌引发关注,最近看到他在以往风格之上的一些推进式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却依然让人感到眼前一亮。无疑,我觉的郭东健先生正在沿着自己认定的艺术之路,继续深化着其与众不同的艺术格趣。


          一、超凡脱俗之味

          这些近作基本上都是随手画去的微作品,画幅不大,大多是尺牍或方寸册页,有的像是手稿式的记录。他试图在微小的画幅中,小中见大,以少胜多,来呈现中国画笔、墨、纸、色碰撞过程中的精妙留痕,来强化主观情感的作用,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

          想来也是,艺术的魅力从来不在于画面大小,有些时候要的就是三言两语,简约明了,点到为止,能展现出有特色、耐回味的笔墨审美形态,再有那么一些生活的温情就很好了。

          中国画主张”以形似之外求其画”。郭东健先生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超越表象”,也就是说,要力求回避表面化、概念化的“状物”情景,让自己能进入到“写心”的理想状态。

          与以往不同,这次他把人们熟知的惠女、海滩、鱼网、游鱼等文化符号,组成了颇具当代意味的虚拟画境,它们在相互交织之中,或虚空浅淡,或线墨重合,在一派混沌苍朴的况味中,保持着应有的节奏关系和视觉秩序,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他近期艺术思考的大致方位。

          就画中出现的人物来说,他摆脱了按部就班的形构,有的依形取势,随机应变,有的以意取形,移位叠加,完全不受原有范式约束,在各种艺术元素的对比中,人物的天然机趣跃然纸上,由此所形成的视觉感受扩充了我们对审美视域的认知。

          话说回来,能够自如地把自然之形演化为主观之形,达到不滞于物、不为物役的畅神之境,毫无疑问,脫离不了他多年来对惠安女精神特质的研究和把握。因此,我们才能清晰地接受到这种一气呵成、抒情率意表达的信息,这与一般物质层面的简单再现更多了一些深刻。


          二、简拙灵动之风

          郭东健先生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对造型和技法操练都下过苦功,从中不断推敲自家笔墨。他很清楚,笔墨不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更是精神表达的载体。这批作品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意趣横生,让人感到一股清拙之气扑面而来。

          在面对具体物象时,他不斤斤于繁枝末节,也不太理会它们的真实样貌,全凭了然于心的经验和手感,繁后求简,得意放形,随机布势,在有意无意之间、在可控与无束之间完成自我表达。

          谈到传统中国画气象,一是自然气象,二是人文气象。郭东健先生的这批近作,随意而不随便,笔意纵横而不杂乱。看的出来,他近期笔墨结构围绕“简拙”二字,“以书入画”的笔法愈加雄浑凝炼和刚劲爽利,画面虬劲的笔意变化多姿,自在洒脱,欲言又止,充满了通透斑驳的韵律感。我想这与他长年醉心碑学、修得笔法坚实古厚不无关系。

          中国艺术提倡“宁拙毋巧”、“宁方毋圆”。“拙”和“方”并非扭捏作态,它是一种长期修炼内功、水到渠成的外化体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画面出现的那些体块分割,明确富有节律,用色艳丽却不媚俗,整体稚拙而有力道,此番气象,透显出了他对时下过度精巧艺术观的一种反叛。

          以意导笔,心随笔运,透过画面的旷达随性,人们读出了写意性心手双畅该有的意思,读出画家落笔时心境的纯粹与洒脱的意味。这么说吧,当一些人还纠结于一笔一墨是否帅气时,他巳转向去到了更有力量感的碑版化的路上。


          三、墨彩情境之象

          纵观郭东健先生的近作,可以看出,三维立体的空间叙述巳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他继续在二维平面中找寻着理想空间的存在,在物象的艺术表达方面找寻意象重构的点位,他仅仅保留了物象必要的可识度,而重点在于传达出有陌生感的视觉体验,从容地营造出似是而非的当代艺术情境表达。

          这次他继续尝试以色代墨,一支画笔在手,提按翻转,巧施点染,粗劲中见精微,通透中有浑融,带有表现性笔法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绘画趣味性,这其中人们依稀还能体悟到汉唐之风和传统笔墨强悍生命的存在。

          同时,他不断从传统文脉中汲取灵感源泉,坚守水墨晕染的核心技法,在面与线、水与色的语言表达上,浓淡互渗,枯润交错,让画中色与线自然浑化,生发出许多不可预见的笔触和肌理,它们在交织缠绕中享受着自由,这暗合了苏轼所言“无意于佳乃佳”之象。

          还值的一提的是,他在水性渗透与碑学筋骨的有机结合方面,由此及彼,使物与物之间保持着某种似真似幻的关联,那些看似漫不经心掠过带有金石气的渴笔,有风骨,有气象,与远古时期的砖雕石刻在意趣上是相通的,如此有意思的处理,超出了大千世界的视觉真实,它艺术地传递出恵安女坚韧素朴的人文质感,敏锐而精彩,这种既对立又互补的画面秩序,我以为在实际创作中是不容易做到的。

          综上所述,郭东健先生的近作在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方面又作出了新的尝试,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和绘画样式,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也由此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能在如此自在松沉的状态下演译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图谱,想来就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能在持续变化中突破自我、为当代人物画不断开出新境的积极探索,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水墨革新的无限前景和多种可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